马说的中心论点是什么
马说是初中必背的一篇文言文,本文以马为喻,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,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。
马说的中心论点是什么?
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
通过千里马遇不到伯乐比喻人才得不统治者的重用。
马说的说什么意思?
谈谈。
“马说”从字面上可以解作“说说千里马”或“说说千里马的问题”。
另外,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,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,“说”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,寓意深刻;写法较灵活,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,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,借讲寓言故事、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,这就是我们所说的“托物寓意”。
如:《爱莲说》、《捕蛇者说》、《师说》就属这一文体。
马说的写作背景:
这篇《马说》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(795—800)间。其时,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,未被采纳。他在京城应试觅官,奔走相告,一共待了10年之久,最后无限怨郁,离开长安。尽管如此,他仍然申明自己有“忧天下之心”,不会遁迹山林。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,郁郁不得志,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,政治黑暗,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。所以作《马说》,发出“伯乐。
马说的理解性默写及答案:
1、《马说》中,作者开篇便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
2、《马说》中,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。
3、韩愈在《马说》中描写食马者浅薄愚妄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尽其材,鸣之而不能通其意。
4、韩愈的《马说》中饱含着作者的悲伤、愤慨,又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。
5、有一位名人说过:世上不是缺少美,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。由此,我们联想《马说》中的一句话: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
6、《马说》中,描写千里马因为遇不到伯乐,只能在喂马人手下受尽屈辱直到死去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。
7、《马说》中的食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说明了千里马不能表现自己而被埋没的状况。
8、在生活中怀才不遇的人常用韩愈的《马说》中的”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“两句慨叹自己的遭遇。
9、韩愈的《马说》中,表现愚妄无知、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尽其材,鸣之而不能通其意。
10、《马说》中表明千里马异于常马的外在特征的句子是: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石。
11、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中感谢恩师徐怀中先生,可以说,有了徐怀中才有了莫言。这让我们想起韩愈《马说》中同样的感慨: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
12、《马说》中描绘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命运的语句是:“祗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”。
13、《马说》中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:“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”。
14、《马说》中,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:“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”。
15、《马说》中描写食马者“不知马”的具体表现是:“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尽其材,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”。
16、《马说》中,作者开篇便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
17、《马说》中,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。
18、韩愈在《马说》中描写食马者浅薄愚妄的句子是“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尽其材,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”。
本文地址:马说的中心论点是什么https://www.czzpw.net/a/598.html